佛教中哪吒的一个经典形象就是“忿怒哪吒”——长相很凶恶,一个三头六臂的夜叉神,脾气也很暴躁,对待不信奉佛法或心存恶念的人,毫不手软,轮其金刚杖,就往人家的双眼和心脏戳。
哪吒对佛法极为忠诚,侍奉佛祖十分勤谨,甚至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。苏轼的弟弟苏辙有一首诗,就是咏哪吒的:
北方天王有狂子,只知拜佛不拜父。佛知其愚难教语,宝塔令父左右举。
你看,哪吒认佛祖而不认父亲,佛祖就赐给天王一座宝塔,哪吒见了宝塔,视作佛祖化身,低头拜佛祖,也就相当于拜他的天王父亲了。
那么,这样一个凶恶威猛的夜叉神,怎么变成“我们的朋友小哪吒”的呢?
这个转变,大概发生于南宋时期。随着毗沙门天王形象与李靖形象的合流,哪吒太子的形象也进一步本土化。李靖是中国本土人,武将出身,作为李靖的小儿子,哪吒的形象就进一步中国化,而在演化、传播的过程中,市民大众就开始用“将门虎子”这一类刻板形象来解构、再造原来的神道形象。
那么,在通俗文艺作品里,“将门虎子”是怎样的刻板形象呢?首先,肯定本事都很大,所谓“虎父无犬子”嘛,但往往比较天真、直率、莽撞,仗着家里的功勋和人脉,不把豪强放在眼里,容易闯祸。那就是东北话所谓的“虎”,我们常说:“这个孩子有点虎”。
像小说《薛刚反唐》里的薛刚、京剧《草桥关》里的姚刚,都是这类形象。本土化的哪吒也是这样的。大家看影视作品,觉得“哪吒闹海”是正义之举。其实,你回去看《封神演义》原著,就会发现:那完全是哪吒蛮不讲理,仗势欺人,巡海夜叉、龙三太子、东海龙王、石矶娘娘这些反派形象,其实都是“熊孩子”的受害者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