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常说的“清热解毒”,究竟是解什么“毒”?

中医常说的“清热解毒”,究竟是解什么“毒”?

踏入初秋,天气逐渐干燥,人体易犯燥邪,火气节节上升,随之而来的是喉咙肿痛、口舌生疮、长痘出油,口干口苦等症状。

在广东,这些“小病小痛”基本都会被归咎于“热气”、“上火”,只要来一碗“清热解毒”的凉茶,基本上都能轻松解决。

久而久之,“清热解毒”成为了大家经常听到的治病说法。

但话说回来,中医经常说的清热解毒,究竟是解什么“毒”?

一、清热解毒到底解什么“毒”?

清热解毒,是中医、中药表述功能主治的一种说法,是清热治疗方法之一,适用于瘟疫、温毒及多种热毒病证或疮疡疔毒等症。

从中医角度分析,清热解毒可分开理解为“清解”和“热毒”,前者是方法手段,后者则是目标。

其中“清解”,有破除、解决、消散之意;

而“热毒”一词,最早作为病因概念出自《黄帝内经》,主要指外感火热毒邪或感暑热之邪,火热病邪郁结成毒。

对付“热毒”,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提出了“热者寒之,治热以寒”的治疗原则,宜选用泻热降火、清解泄毒之品祛除病邪。

后经历代医师发展和完善,清热解毒法的治疗范畴逐渐拓宽。直到现代,“清热解毒法”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治法,主要针对疫毒感染、热盛成毒、火毒内生三大病因而设。

有研究证明,清热解毒方药既能解“外源性之毒”,如细菌、病毒、和内毒素,还能解“内源性之毒”,如氧自由基和炎性细胞因子,能广泛应用于内、外、儿、杂病的治疗,如急性热病、疔疮肿毒等病症

值得一提的是,抗疫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的“清肺排毒汤”,也是清热毒、护阳气的“利器”,在疫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▲图源:微博@人民日报

二、何物可解“热毒”?

01、夏枯草

夏枯草,味辛、苦,性寒,归肝、胆经。夏枯草中含有机酸、三萜类、黄酮类、挥发油等成分,具有清肝泻火,明目,散结消肿的功效。

同时,现代研究表明,夏枯草有抗病原微生物、降血压、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,在规定范围和剂量下,可做药食两用。

02、冬桑叶

冬桑叶,味甘苦,性寒,归肺、肝经。桑叶中主要有生物碱类、苯丙素类、有机酸等成分,有散风热,清肺燥,疗目疾,止汗之功。

冬桑叶又名“霜桑叶”,指在晚秋到初冬经过霜降后的桑叶。中医历来认为,中药材的采收时间直接影响中药的品质,经霜打过后的桑叶,叶大而肥,质量上乘,疏散风热,清肝明目的效果更加明显。

03、野菊花

野菊花,味苦辛,性微寒,归肝、心经。野菊花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他消炎物质,具疏散风热、消肿解毒之效,能治疗疔疮痈肿、咽喉肿痛等症。

相比家菊,野菊花因其生于山野之间,不经人工栽培,其解毒、清热、消肿更强,对缓解“热毒”的作用更明显。

三药合用共奏,便是能起清肝明目、疏风散热、解疔疮肿毒之效的夏桑菊凉茶。

星群夏桑菊

#清肝明目 疏风散热#

“星群夏桑菊”源自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的经典名方“桑菊饮”,主要由夏枯草、冬桑叶和野菊花配伍而成,具有清肝明目、疏风散热、除湿痹和解疮毒等功效,用于风热感冒、目赤头痛、头晕耳鸣、咽喉肿痛和疔疮肿毒等症。

因夏桑菊护肝明目,药性平和,男女老少,四季皆宜。春夏之际,可辛散祛湿热;秋冬之时,可防燥、润肺、解毒恰到好处。因此,夏桑菊在两广更是可作凉茶日常饮用。

星群夏桑菊不仅具有清肝明目,疏风散热等功效,2009年,白云山星群更获得“一种抗流感病毒的中药有效部位及其制备方法”(专利号:ZL200610005382.2)国家发明专利。

该专利在2021年再度荣获“中国专利优秀奖”,再获官方认可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