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艺起前行】上京芳华No.14 郑法祥的悟空戏

【艺起前行】上京芳华No.14 郑法祥的悟空戏

叼掌

扣掌

伸掌

卷拳

螺拳

步法,他创造“登云步”与“睹云步”二种。登云步,伸腿先勾脚面,后蹦脚尖,落地先落脚掌,后落脚跟,用在较缓慢的行走中;踏云步,拉腿不高,膝略弯,先落脚跟再落脚掌,用在快速行走中。

登云步

棒法:齐眉为棍,过头为棒,他用的不是一般通用的棒。为了悟空的特殊造型,他根据《西游记》的描绘,多方研究,设计制作了一根“如意金箍棒”,中间较粗两头稍细,并镶上金箍,棒呈古色,上绘黑与黄的条纹。棒的使用有裹、翻、劈、砸、点、崩、挑、截、缠、绕十招。

指山望林

蹲行探穴

羊肠路影

“三功”:做功、唱念功、筋斗功。做功:做功就是表演,他讲究“十戏九不同”,虽然他的悟空戏有三十余出,但演来不一样,按剧情、主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演法。孙悟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。他将悟空形象分为青年、中年、老年三个时期。青年时期血气方刚、性格略暴(《悟空出世》、《两界山》)。中年时期,跟随唐僧西天取经,在唐僧的训诫下,遇事有理有节,是非分明,有柔有刚(《鹰愁涧》、《豹头山》)。老年时期,取得真经,已经成佛,行动沉稳庄重(《金刀阵》)。三个阶段人物性格各有不同,但勇敢大胆、嫉恶如仇却是贯彻始终的。

《大闹御马监》与《闹天宫》两个戏虽同是“闹”,但演法不同,前者是他被玉帝轻视,派他去看马,他勃然大怒,“闹”是怒的情绪的发泄,演得激烈;后者是天兵天将都非他的敌手,他轻视他们,采取开玩笑戏耍的态度,演得轻快。唱念功:唱念他首先要求字音清晰,观众听得懂,有些上口字不易听懂,他就改用原音,悟空的唱,大都是昆曲曲牌和皮黄的原板、摇板、流水。悟空虽属武生,但由于人物的特殊性,不能沿用一般武生的唱念,他将“红生”与“架子花脸”的腔加以融合,用在悟空的唱与念上,发音则用武老生的,这样就形成了悟空戏所特有的音调、音色与行腔。

筋斗功:为了表现孙悟空的机巧灵活,他认为可以翻一些“小排头”或“长筋斗”,如“案头”、“加官”、“单蛮子”、“单提”和“虎跳前扑”、“出场”、“跺子蛮子”等。但反对翻“锞子”、“抢背”、“吊毛”、“小毛”、“倒毛”,因为这些都是表现摔倒在地,就地打滚的筋斗,以孙悟空的神威无敌,这类筋斗是不宜采用的。如《金钱豹》中的孙悟空被金钱豹打得大摔锞子,他就认为是有损孙悟空的形象,总之,他反对乱翻乱蹦,不用在地上爬行或挠耳抓腮、挤眉弄眼的表演,一来他认为这是猕猴,不是猿的动作;二来不合他创造的威武雄壮的悟空形象。

郑法祥为学生说戏

“扮相”:孙悟空的脸谱,一般都勾成剪刀形,上宽、中窄、下尖,他认为这勾法不适合他的脸形。他根据自己的脸形参照广州大佛寺“斗战胜佛”的画像,为自己设计一个桃形脸谱。并分别按照人物不同时期,在色彩构图上有四种变化(除面部的基本桃形轮廓红色不变)。一、《悟空出世》时,眼圈、脑门、两腮全用白色;二、《刀劈魔王》之后,他已拜师学得各种武艺、神术,眼圈、脑门、两腮,改用银色;三、《闹天宫》之后,他经过太上老君八卦炉的冶炼,炼成火眼金晴,眼圈、脑门、两腮都用金色;四、《金刀阵》之后,他已成佛,在金色的眼圈、脑门、两腮上绘上较多条纹,额上具有抬眉皱,以示年龄老化、形象成熟。在服装上,他认为他的勾脸适宜穿宽袍大袖,即使短打服装也宜松不宜紧扎,因为这扮相、服装与他的表演技法是相适应的。

《金刀阵》郑法祥饰孙悟空

注:本文部分文字摘自《上海京剧志》。

新栏目上京芳华推出后,后台陆续收到了大家的留言,也有不少戏迷想分享自己的珍藏剧照。欢迎您将图文备注发送至上京官方邮箱

shjjy_2009@126.com

END

上期回顾:

上海市徐汇区天钥桥路1198号

+86-021-54619880

+86-021-63225294(票务)

上海京剧院新媒体矩阵

官方网站:www.pekingopera.sh.cn

官方微博:@上海京剧院SPT

订阅号:SHANGHAIJINGJUYUAN

抖音号:SHJJY

bilibili:上海京剧院SPT

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订阅号:TCYIFU

上海京剧传习馆订阅号:SHJCC168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