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由曰:“子治天下,天下既已治也,而我犹代子,吾将为名乎?名者,实之宾也,吾将为宾乎?鹪鹩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归休乎君!予无所用天下为。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”
许由的话非常有道理,毕竟尧是中国上古的圣君,尧舜时代天下大治,是作为中国四千多年来封建统治的典范,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,都希望自己的君主成尧舜,当皇帝的人也希望他的臣子把他歌颂为尧舜之君。尧舜之君实际上很简单,就是要有爱民之心,实施无为而治,更为突出的是搞禅让制,不搞世袭的家天下。自己内心情感上心系民生,在事功上做到尽量不干预社会,不干预老百姓,最高权力又能举贤以代,这就叫尧舜之治。大治无功嘛!所以尧舜之治被后世作为中国历史上理想化的一个制度。当然尧治天下,“天下既已治也”,所以许由说:“你已经把天下治得非常棒了,非常好了,还需要我来代替你吗”?
“而我犹代子,吾将为名乎?”我这是不是欺世盗名吗?你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,让我来担这个名,让我来治天下,这个功劳不是我的,我来捡现成、摘桃子吗?这不行。
“名者,实之宾也”,这里就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二千多年来非常重要的概念——“名”与“实”。刚才我们那位《南方都市报》的人就谈:唉呀!有时道上的和说的是两回事,好像道上理解了,但实际上能不能做到那是另一回事。这就是名实问题。名就是概念、理论的东西。实,本来就是那个样,实实在在的、体上的,也是实践上的。但有名必然有实,有实必然有名;实是体,名是表;名是它的外表,实是他的实体。所以名者,实之宾,名是客人,实是主人。这里的关系是宾主关系、体用关系、体相关系,这里是指体相关系。
所以“名者,实之宾也,吾将为宾乎?”当然,也可以这样说,我是你的影子吗?我来捞这个虚名吗?我又没有做这个事,凭什么承担这个礼遇呢?我没有做这个事,凭什么拿这个俸禄呢?所以,他就把这个完全推掉了,而且推得堂堂皇皇,理直气壮。
鹪鹩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归休乎君,予无所用天下为!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”
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见到,《红楼梦》里也常用这样的语言,从南北朝到唐宋诗歌都经常用庄子的语言,“鹪鹩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”。你就是到了紫禁城,有上万间房屋,皇上轮着睡的也就是那么几套房间,皇帝真正睡的正室,还没有现在这个房间大。说老实话,如果一个人的房间比我们现在这个讲堂还大的话,在里面睡觉,那是睡不踏实的。有个十五平米、十四或者十二平米就好,九个或者十个平米,那就小了点,有点憋气;如果二十平米以上的房间,那又太空阔了。一张大床,宽不过一米五,长不过二米,对不对?空间太高了,太大了,睡着空空荡荡的,心里也不踏实,从风水角度上讲也不吉利。办公室也是这样,有些老板的办公室有一百多平米,要这么大做什么呢?又不是做会议室。藏不住啊!你自己凝不住啊!办公室也是根据自己企业的大小,每天来往人员的多少而定,有二十几个平米就足够了。一百个平米,二百个平米,又不是皇上在太和殿上朝。太和殿大都是举行典礼时才用,像天安门广场也只是举行大型集会才用一下。皇上真正办公的地方,像养心殿、上书房也不大,也就这么大一间房,皇上就在榻边上,设一个小几案,把一些内阁大臣呼唤过来,议议事而已,也没有那么大。
展开全文
有句老话“日食三餐,夜宿八尺”,我们过日子,晚上就是八尺的一张床,白天吃饭就是三餐,你又能吃多少?所以“鹪鹩巢于深林”,哪怕是在一片广阔的森林里,它所栖息的地方不过是一个枝头而已。田鼠在河边饮水,它不可能把长江大河里的水喝干嘛!它只是解渴而已,还能把肚子撑破吗?我们每天所面对的,就是现在,永远都只能面对一个现在。所以别去奢求未来,也别去纠缠过去,我们面对的只有现在。这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,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。不管是“满腹”也好,“一枝”也好,都是面对现在。你只能面对现在,就这么一个时间点,是我们的生命、我们的精神唯一得以依傍的地带,一旦离开了现在这个时间点,我们的精神、我们的生命、我们的工作、我们的生活就失去了依靠,就全部崩溃。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,要在名上、利上去折腾,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不让我们去当官,不去发财了。该当官的,好好地去当官;该发财的,好好地去发财,这并不矛盾。但是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,你在升大官、发大财的时候,就不会打妄想了,就会各就各位,找到自己的立足点,反而能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,干得更棒。
“不过一枝”,我们栖息的地方不过一枝,你当了市长不过一枝,你当了省长还是一枝,全世界这么大,即使你当了地球的球长,你在宇宙之中,还不是一粒尘埃而已嘛!有什么不得了的。但是该干的事还是要干,如果说,这一枝我不要了,不要了,你到什么地方去休息呢?不到河边饮水,渴死了,那也不行啊!水还是要饮嘛!钱当赚还是要赚,并不是这些就不该做了。有些老总听了我的话就吓住了,哎呀!不敢去发财了。还是要鼓励当官,鼓励去发财,关键是要定位,不要乱打妄想,一定要把这个料理好。
“归休乎君!予无所用天下为”。许由就对尧帝说,我呢!不需要去治天下,我是一个隐士,皇上你回去吧!我不需要这个差事、这个职位。因为我的本性,在三界之外,我不需要代你治天下,因为你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。就像我请客,等大家都用过餐了,我再来请大家吃饭,不是多余的嘛!“予无所用天下为”,你还是回去,我不需要天下,天下又不是我的,我知道自己的位置。
下面又说:“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”。就是说庖人——厨子虽然有时因祭祀不能下厨,但是这些祭司,尸祝就是古代的祭司,做祭祀活动的司礼者、主持人,他们不会“越樽俎而代之”的。尽管厨师能罢工,包括县长能罢工,你不可能让宰相代理某个县的县长嘛!那不可能的。各就各位,各人做各人该做的事,所以“越俎代庖”这个成语就是从《庄子》中来的。我做我的事,你做你的事,各就各位,社会上三百六十行,行行不可缺。另外还有一句话“隔行休贪利”,不能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。前面说“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”,小知安住于小知,大知安住于大知;小年安住于小年,大年安住于大年,这样才能万象纷呈,才会万紫千红总是春,才有个多姿多彩的世界。各人该做什么事,就做什么事。
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,别去苛求社会,别去随意指责社会,也别去任意地指责他人。用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所说的“只问自己过,莫管他人非,他非我不非,我非即有过”,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与时节因缘的关系。如果我们把这些关系理顺了,就没有什么窝囊事了,心里就不会憋气。有的人老是自己的事情干不好,眼、耳却总是盯着别人家里,总是看着别人家里的锅,看着别人屋里的事。看着别人的是非,关你什么事!没有你的事,自己老老实实过日子多好啊!所以“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”,这里是很到位的。《易经》里谈知位、守位,庄子也在用他的道理阐述《易经》艮卦的道理。
转自:冯学成博客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