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科普】是什么让牛奶成了“窜稀毒药”?

【科普】是什么让牛奶成了“窜稀毒药”?

人体分解乳糖的正确流程是:当乳糖进入小肠后,被分布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乳糖酶 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,在小肠就被人体吸收了。

一旦缺乏乳糖酶,过多的乳糖会进入大肠。大肠里虽然没有乳糖酶,但有勤劳肯干的肠道菌群。虽然分解乳糖不是它们的本职工作,但本着“不行也行”的奉献精神, 乳糖会被这些肠道菌群强行发酵分解。

发酵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、氢气、甲烷等各种气体,一部分被血液吸收从肺部排出,剩下的就变成肠道胀气,引起腹胀腹痛,最后变成——屁,排出体外。 发酵还会产生乙酸、丙酸、丁酸、乳酸等酸性成分,进一步刺激肠道引起腹泻。

控制乳糖酶的基因位于人体第2号染色体上,在悠久的历史中,没有长期饮奶习惯的人群,逐渐丧失了乳糖酶基因的高表达水平。非常遗憾的是,“乳糖不耐受”这种基因层面的“功能衰退”, 是没办法通过短期“锻炼”来改善的。

对于那些轻、中度乳糖不耐受的人,可以少量食用牛奶等奶制品,并且逐渐摸索出自己身体可以耐受的奶制品量。 比如发现自己的肠胃喝一袋牛奶没有问题,那就不要在一天当中喝下两袋牛奶。对于重度乳糖不耐受的人,只能和含乳糖的奶制品说拜拜了。

给乳糖不耐受同胞的小建议:乳糖酶缺乏并不代表没有乳糖酶,可以通过少量多次喝奶 (减少大量乳糖刺激)、非空腹喝奶 (延长乳糖食品消化时间)、喝发酵酸奶 (选择低乳糖奶制品)等方式,减少乳糖对肠道的刺激。

扩展小知识: 乳糖酶那些事↓↓↓

转载请联系微信号:u14-01

来源:食品有意思

部分文章转自网络,侵权或稿费请联系

食品论坛

食品伙伴网

食学宝

食品饮料

食品安全 风向标

Global Foodmate

FoodMate Global

食品饮料

联盟

中国 食育网

北京

阅读原文,查看更多科普视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